為強化國軍對台灣附近空域的空中偵察實力,美國軍售6具MS-110偵照莢艙與地面輔助裝備,採購案於2021年7月28日正式決標,合約價值96.31億元新台幣。國軍將於2022年起開始接收,配發給空軍RF-16戰術偵察機。在滿天都是偵察衛星的現代戰爭中,為何我國還要花近百億台幣,強化偵察機的戰力?
目錄
偵察機未被衛星完全取代
衛星偵察相較於偵察機(無論有人或無人機),其優勢有:衛星在太空中不受國境線限制,理論上能夠偵查地球每一個角落,偵察機只要進入敵意空域(未必是領空),就有可能遭到敵機攔截、驅哩,甚至擊落。
衛星運作軌道高,遠高過偵察機,因為飛機的飛行高度會受到空氣密度影響,大多只能在30km以內的平流層(Stratosphere)運作,但是衛星的運作高度幾乎都在800km以上,就算是低軌道(Low Earth Orbit)衛星,最低飛行高度也需要300km,否則會受到空氣阻力影響,大幅降低運作時間。故衛星在同一時間的偵測面積,遠大於飛機。
但衛星做為偵查用途,其特性並非全都是優點,例如衛星對於「特定小區域」的持續監視能力,就不如偵察機。
假設衛星偵測一處已經準備作戰的敵軍飛彈發射陣地,該衛星只有在掠過該陣地上空一定角度時,才能監視,然後就會飛離。雖然衛星的速度很快,約1.5個小時就能繞地球一圈,再回到陣地上空,但是1.5個小時的時間差,該飛彈陣地應該早就完成任務並疏散了。
雖然現在已經有同步軌道衛星,可以在目標上空持續監視,但這樣就限縮了衛星偵察範圍大的優勢,再加上美國與中國的「反衛星飛彈」已經多次試射成功,同步軌道衛星對該型飛彈來說,就是最好打的靶子。
此外偵察機的偵查手段也越來越多,除了傳統的可見光外,紅外線、雷達電磁波、電子訊號都成為偵查手段,甚至美國曾經派偵查機到北韓偵測大氣成分與核輻射,來確定北韓是否進行核子試爆。
故就算是美俄中這幾個擁有大量偵察衛星的國家,仍然持續發展偵查機,因為目前偵察衛星仍未能完全取代偵查機。例如美國在1956年服役的U-2高空偵察機,經過不斷改良,目前最新換裝GE F118-101發動機的「U-2S」仍然持續服役,例如在2020年8月25日,美軍派U-2S突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演習區域的上方禁飛區。
當然除了有人偵查機,近年無人偵察機也越來越多,例如我國已採購的MQ-9B大型無人偵察機,參閱:台灣採購MQ-9長程無人機的戰略意義 爭奪看不見但重要的這個戰場!
▲U2-S偵察機起飛鏡頭,距離首架U-2服役已經超過65年。
RF-16鳳眼機與裝備
我國RF-16原本掛載俗稱「鳳眼」的偵照莢艙,正式型號AN/VDS-5 LOROP-EO,由原掛載在F-14戰機上的TARPS(戰術空中偵照莢艙系統)改良而來,莢艙內有前視KS-87B相機、低空KA-99A全景相機、紅外線AN/AAD-5相機,GPS衛星定位儀等。偵照距離視天候約50NM(92.6 km)~70NM(129.64 km)。
偵照莢艙拍攝的視訊,如有需要也能立即以電子影像傳回基地,做為即時作戰資訊運用。此外採用偵照莢艙的戰鬥機,不必進行機體結構的變更,仍然能夠執行戰鬥任務(攜帶空對空飛彈自衛),不會降低空軍整體戰力(不須額外派戰機護航),偵照莢艙的外型與種類,也可以依照任務需求變更或升級。
談到偵照莢艙升級,在我國逐漸研發或取得長程攻擊武器,例如萬劍彈(Wan Chien Cruise missile)、雄風2E巡弋飛彈(Hsiung Feng IIE Cruise missile),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Hsiung Feng III Anti-Ship Missile),以及M142海馬斯地對地彈道飛彈系統後,這些飛彈射程都超過200 km,攻擊範圍擴大,原有鳳眼莢艙的性能,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為了讓這些長程武器能發揮最大威力,我軍遠距離偵察目標的能力,勢必也要強化,因攻擊前的目標辨識與攻擊後的破壞效果、戰果確認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我國已經採購新一代的MS-110為遠程傾斜拍攝式(LOROP)偵照莢艙。是由美軍及外銷使用廣泛的DB-110偵照莢艙改良而來。它是美國U-2偵察機的戰略高級電光偵察系統(SYERS)傳感器的衍生產品。其編號中的DB(Double Band)是指擁有「雙頻譜」(可見光與紅外線)性能的感測系統。
光譜範圍涵蓋了可見光、紫外、近紅外、短波紅外和中波紅外譜段,能夠不分晝夜、全天候執行偵察任務,而且由於光譜範圍豐富,能夠合成多光譜圖像,再加上近年來數位技術的突飛猛進,像素很高,能夠提供超高畫質圖像,顯著提升對辨識目標細節、判定真假目標以及透過煙塵、霧霾等偵照能力!
MS-110是擁有110英吋焦距的偵察系統(鳳眼僅66英吋),每小時可以收集超過1萬NM2(2.6萬km2)的高解析度影像,比現役鳳眼高出一倍以上。且新鳳眼MS-110的偵察距離,比舊鳳眼莢艙遠的多(高空超過100NM即185 km以上,實際距離是機密),表示RF-16偵察機可在更遠的距離外,執行更廣域的偵照或戰果確認任務,不但有助增加RF-16的戰術彈性與存活率,也能增加我軍長程武器的威嚇力。
簡言之,MS-110「新鳳眼」相較於原本的偵照莢艙,具有「遠距離、全空層、晝夜偵察能力及即時影像傳輸功能」,而且由於是美軍現役軍品,後勤保養也較有保障,符合現代化作戰需求。
當然這類偵察任務的一部分,可以由MQ-9B這類大型無人機取代,但是有人機的「智慧」與任務彈性,目前還是無人偵察機難以取代的,兩者算相輔相成的伙伴。
第12戰術偵察機中隊
再好的武器與裝備,也需要優秀的人員操控,駕駛RF-16的中華民國空軍第12戰術偵察機中隊,成立於1935年,是一支擁有輝煌悠久歷史的部隊。
隊徽為老虎俯身攀於白雲之上,手持黑色望遠鏡向下俯視,以藍天白雲上老虎威視地面的霸氣雄風,又持望遠鏡的鉅細靡遺,隱密又從容的觀察一切,代表該隊深入敵境,執行偵蒐作戰任務,又稱「虎瞰中隊」。
該中隊雖於1935年就成立,但因器材嚴重缺乏,1943年番號撤銷,直到1945年才於四川省重建,但隊員是在美國完成訓練,並以P-38J/L的偵察機型開始對日作戰。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軍協防台灣海峽,除了阻隔解放軍攻擊台灣,也禁止中華民國空軍深入中國的內陸地區進行攻擊,只有無武裝的偵察機可以繼續深入中國內陸進行偵察。
該中隊於噴射機時代,陸續換裝RT-33、RRF-84、RF-86、RF-104G、RF-5E、RF-16等機型,目前是空軍唯的偵察中隊。
該中隊與香港還曾有一段淵源,1956年1月31日,李盛林副隊長駕駛編號002的RF-86F戰術偵察機,前往中國廣東省平潭墟地區偵照,遭到4架解放軍米格(MIG-15)攔截與追擊!
由於RF-86F的武裝(機首6挺.50機槍)已經全部拆除,讓位給偵照設備,只保留機槍口欺敵,因此完全沒有還手的餘力…
所幸李副隊長駕駛技術高超,順利躲過米格機攔截,但油料已經不足以返回台灣的機場,最後選擇迫降於香港啟德機場,最後歷時40多天交涉(1950年1月6日,英國就已經與中華民國斷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年已建立英國駐中國代辦處),直到3月10日才讓英國決定人機分別遣返台灣。
遼寧號「二戰風格」寫真趣聞
我國偵察機部隊的資料大都列為機密甚少公開,但2020年公開成功拍攝解放軍海軍的遼寧號(Liaoning,CV-16)航艦戰鬥群的照片,卻成為一則趣聞。
2020年4月時,國防部首度公開解放軍航空母艦遼寧號(Liaoning,CV-16)穿越巴士海峽航行的空拍偵察照(其實2016年就拍攝成功,只是未公開)。照片露出後,無論是角度、色調、影像顆粒,整個充滿了二次世界大戰偵察照的氛圍,遼寧號彷彿化身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前的日本航艦機動部隊,被美軍PBY長程偵察機發現的情況。
回顧歷史,下圖是赤城號(Akagi)航艦,雖不是中途島戰役前拍的,但風格很像吧,跟遼寧艦的空拍照擺在一起,毫無違和感,很多讀者如果只看圖,一定認為作者在發二戰題材文章。
在戰史中,這些日本航艦被發現後,全部難逃被摧毀的命運,下圖就是赤城、加賀(Kaga)、蒼龍(Sōryū)三艘航艦同時被擊中,起火燃燒的情況,後來通通沈沒。只有在照片外的飛龍號逃過一劫(不過後來還是被擊沈)
根據二次大戰的實戰經驗,航艦只要被發現,幾乎就等於被摧毀。也許國防部借古諷今,就是暗喻有需要時,「發現即摧毀」,拍的到航艦就等於打的到…不過就技術上而論,可能是因為夜間遠距離以紅外線偵照,並且為了保密等緣故模糊化處理,才呈現前述風格。
當然正式的國防部新聞稿也不會透露細節,只簡單表示,中共遼寧號航空母艦及所屬護衛兵力5艘,由巴士海峽進出南海期間,國軍除運用聯合情監偵系統全程監控外,並於我ADIZ內派遣海軍艦船8艘擔任警戒、監控及側護任務,確維國家安全與區域和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