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42 HIMARS & MGM-168 Block IVA

台灣買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真正意義 首度擁有「地對地彈道飛彈」攻勢防禦

台灣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PLA)的入侵威脅,由於解放軍海空軍實力大增的趨勢,過去國軍「制空、制海、反登陸」的戰略指導已經不合時宜!

「源頭打擊」是國軍最新的戰略方針,在敵軍集結地就消滅其登陸力量!國軍自製或採購的武器必然配合此一戰略,例如採購M142「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統,與配套的「地對地彈道飛彈」就是明顯例證!

M142 HIMARS
▲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但火箭彈並非國軍採購此武器系統的原因。圖片來源

「源頭打擊」的反登陸作戰

很多人以為只要取得海空優勢,登陸作戰就易如反掌,士兵登陸只需要擔心會不會弄濕鞋子而已,實際上看看戰史就知道,沒這麼簡單!

戰史例證

以1944年進行諾曼地登陸戰為例,發動作戰前,盟軍早已掌握海空優勢,以空中優勢為例,盟軍擁有13000架各型飛機支援本次作戰,其中單座戰鬥機就有5400架,與之對抗的納粹德軍在法國與低地諸國一線只有400架飛機,你沒看錯就是400架,其中單座戰鬥機170架。

納粹德軍飛行員素質因為死傷者補充過慢,訓練不及,也嚴重下降,例如新手常常只受訓100小時就上戰場。缺乏空優掩護,讓納粹德軍的陸軍部隊在白天幾乎無法行動。

但盟軍登陸之後仍陷入苦戰。例如D日當天目標,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卡昂(Caen),因為德軍的激烈抵抗,讓盟軍無法佔領該地,直到兩個月後盟軍才終於擊退德軍佔領該市。

又如1945年的沖繩島登陸戰為例,盟軍又以壓倒性的海空優勢,登陸僅1200平方公里的沖繩本島,結果足足打了近三個月,美軍有8.5萬人傷亡,成為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經歷的最血腥戰鬥。

這些登陸作戰帶給後人的教訓,是登陸作戰除了海空優勢,還必須在第一時間就讓重裝備,尤其是裝甲部隊登陸,否則面對嚴陣以待的敵軍與反登陸火力,沒有裝甲支援的登陸軍,就算有海空優勢,還是會蒙受慘重的傷亡,甚至被「趕下海」。

登陸戰需集結大量船隻

解放軍發動台海戰役預定佔領的目標,是整個台灣島,3.6萬平方公里,足足是沖繩島的30倍大!平心而論國軍的火力與裝備也比二戰末期的德日兩軍強了非常多!外國專家稱台海戰役將是史上最難的登陸作戰,並非誇張。

解放軍就算取得海空優勢,仍然必須動用「大型艦艇」才能將大量陸軍或海軍陸戰隊兵力、裝備、補給運過海峽,除了鞏固灘頭陣地,因國軍有不弱的裝甲與武裝直升機火力,解放軍必須讓重型戰車、重型自走砲、野戰防空戰車…等裝備登陸,才可能遂行登陸之後的深入作戰。

072III 戰車登陸艦
▲正在放出戰車的4000噸級072III型登陸艦。解放軍僅072系列就達到30多艘。圖片來源

雖然近年來因為科技進步,重型直升機(如直18A)能搭載兵力與輕型車輛,進行機降突擊,但也只能做為輔助攻勢,就算以奪佔機場,後續用運20載戰車、甲車的方式,運量仍相當有限,且具有易毀性,無法取代大型船艦的運輸能力。

所以源頭打擊就是國軍遏制解放軍登陸的最實用打法,只要擊毀解放軍的登陸物資/人員上艦處,以及摧毀中大型登陸艦艇,就能完全瓦解或推遲期其登陸計畫,或讓美軍或其他友軍部隊能夠來得及支援。

簡而言之,大型運輸船艦是台海戰役的關鍵,美軍估計只要能摧毀其中30%~40%,就能迫使解放軍放棄或推遲登陸作戰。當然這些船艦也會受到嚴密的保護,因此國軍需要射程更遠,突防能力更強的武器,近年的幾項武器自製或軍售案,都開始遵循這個戰略規劃,也就是「攻勢防禦」。

071
▲解放軍071型2.5萬噸兩棲登陸艦已達8艘,每艘可載運900名陸戰隊員與重裝備。另有4.5萬噸的075型直升機登陸艦2艘。圖片來源

M142多管火箭系統簡介

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音譯成海馬斯)是美國著名MLRS多管火箭系統的「精簡版」,但可別以為美國又賣台灣性能降級的猴版武器,M142比起MLRS,更適合台灣的戰場環境。

MLRS使用履帶底盤,並且搭載「兩座」六連裝227mm火箭發射器,戰鬥重量達25噸,且體積龐大,運作與保養成本都較高,且道路機動性差。

MLRS多管火箭系統
▲M142的前身MLRS多管火箭系統。圖片來源

M142系統採用六輪卡車底盤,搭載「一座」六連裝火箭發射器,戰鬥重量僅15噸,道路機動性比MLRS的履帶底盤好,比較適合公路網綿密的台灣島。

採用卡車底盤還有另一個好處,M142系統非常緊緻,整輛車施以偽裝後,與民用十輪卡車的外型差異不大,能夠便利的在城鎮地形藏身,增加敵方辨識的困難,相對增加存活能力。

M142由於1990年代後才開始研發,2005年才成軍服役,因此使用了相對MLRS先進的多之自動化科技,快速反應能力與戰鬥效率都高很多,例如發射準備時間,全自動模式下,MLRS的反應時間需要93秒,M142只要16秒,快了近4倍,非常驚人。

M142
▲待機狀態的M142,很容易偽裝成民車。圖片來源

國軍多管火箭/地對地彈道飛彈簡史

多管火箭

國軍早就深知多管火箭的威力,早在1960年就開始研發,1975年左右工蜂四型多管火箭進入國軍部隊服役,但性能普通,1982年被117mm的工蜂六型多管火箭取代。

工蜂六型由卡車搭載,機動性強,一輛發射車的45枚火箭能在23秒內全部發射,並製造約 800m x 800m(0.64平方公里)的殺傷區。

2012年更先進的雷霆2000型多管火箭進入國軍服役,發射MK-45火箭模組時,能將12枚230mm口徑火箭攜帶的305kg彈頭,投射到45km外。

多管火箭由於射程遠,威力大,還曾經被我國當作戰略武器使用。1995年7月,臺灣海峽飛彈危機時,國軍為了反制解放軍的飛彈攻勢,將一個連的工蜂六型多管火箭連派駐至金門,其中一個多管火箭排更前推至大膽島,必要時針對共軍在廈門的軍事或政經設施給予打擊。

將多管火箭當作戰略武器使用的無奈,就可以了解我國缺乏能對縱深目標打擊,並且能高速突防的「彈道飛彈」,所以採購M142火箭發射車的重點,其實是M142能夠搭載彈道飛彈。

彈道飛彈

我國曾經研發過地對地戰術彈道飛彈,1970年代在以色列協助下,以前蘇聯FROG-7砲兵飛彈(9K52 Luna-M)以及美國MGM-52 Lance長矛飛彈為參考,完成「青蜂地對地彈道飛彈」,其使用液態燃料,長6.15m直徑0.56m,發射重量約1500kg,攜帶單一高爆彈頭(270kg),設計射程130~300km,原型彈生產了12枚,並曾經在198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大典展出。

但青蜂飛彈稍後進行多次試射,最大射程僅達到100km,連最低設計射程都達不到,加上精準度不佳(CEP超過150m)與美國施壓,最後沒有展開量產和部署。

實際上我國也只是拿青蜂飛彈做技術儲備,稍後就展開射程1000km的「天馬飛彈」研發計畫,但仍因為技術難度過高,排擠其他飛彈研發(例如傳言某年度的飛彈研發預算,80%都分給天馬飛彈,更重要的天弓防空飛彈只分到20%),造成國軍內部有不同意見,加上美國反對,最後計畫終止。

在1996年台海危機時,由於缺乏地對地彈道飛彈,我國曾經改裝4枚天弓飛彈,稱為天弓2S,作為應急的地對地飛彈使用,參閱:96年台海危機 國軍從高層到基層 如何面對解放軍的攻勢威脅?

青蜂飛彈

▲青蜂飛彈原型彈在中華民國70年閱兵時展出。

M142採購案的核心:ATACMS戰術彈道飛彈

由於我國已經有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最大射程為45km,其實與M142多管火箭系統的M26A1 ERR(增程)彈射程相當,且雷霆2000有增程型的研發計畫,所以買M142系統當然是看上其能夠發射地對地飛彈能力。

M142能夠發射的地對地飛彈,美軍稱為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售予國軍的應該是最新改良型MGM-168 Block IVA。

M142 HIMARS & MGM-168 Block IVA
▲M142發射MGM-168 Block IVA陸軍戰術飛彈的連續鏡頭。圖片來源

ATACMS飛彈最初版本於1990年服役,正好趕上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美軍利用MLRS發射了105枚以打擊伊拉克軍的各種重要目標,獲得良好成效,從此展開大量生產,至2007年共生產了3700枚,是美軍現役的師級支援火力主力。

最新版MGM-168 Block IVA的射程提高到300km,但這並不是技術限制,而是基於飛彈科技管制條約(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MTCR)對於可供出口的戰術彈道飛彈射程的上限,實際上最大射程約達500km。

MGM-168 Block IVA除改良了推進系統,還利用2010年代後的電子科技,改良導引系統,以及彈頭的引信,使其雖然改用單一的500磅高爆彈頭,可以選擇穿入目標再引爆或是在半空中引爆的不同模式,對付點或面目標,增加任務彈性。

必要時亦可將高爆彈頭換裝為核彈頭,美國的微型核彈技術非常發達,參看 了解「戰術核武」的定義與特殊型號

M142 ATACMS
▲發射ATACMS地對地戰術飛彈的 M142發射車。圖片來源

ATACMS戰術飛彈可以攻擊海上移動目標

解放軍的DF-21、DF-26彈道飛彈號稱可以攻擊移動中的大型水面艦艇,引發許多質疑,主因是DF-21這類飛行軌道由太空再進入大氣層的大型彈道飛彈,終端飛行速度高達10倍音速,與大氣激烈摩擦,空氣電離化而產生電磁波黑障效應,在理論上無法導引修正,攻擊會移動的船艦,命中率存疑(除非有其他導引方式,但通常是各國軍事機密)。

MGM-168 Block IVA飛彈宣示也具有打擊海上艦艇的能力,則沒有人質疑,因為在理論上,MGM-168 Block IVA的彈道飛行高度最高50km,僅到達地球大氣層的平流層頂,因此終端下降速度僅3倍音速,不會產生黑障效應。

MGM-168 Block IVA長4m、直徑0.61m,重量約1670kg,外觀與初期版本相差不大,但內部已經改良成為全新的飛彈,美軍現役的ATACMS飛彈也將陸續改良成此版本。

此外MGM-168 Block IVA增加終端主動雷達尋標器(與最新版魚叉反艦飛彈精確度相當),以及加裝資料鏈,能從友軍單位獲得目標更新資訊修正彈道,以精確命中海上船艦,加上3馬赫的終端速度,以及由上而下穿入船身內引爆500磅(227kg)高爆彈頭,對大型船艦也有極強的破壞力。

實際測試公開於2018年6月舉行的環太平洋演習(RIMPAC)中,美國陸軍首次測試由M142發射一枚MGM-168 Block IVA並成功命中靶艦。

ATACMS戰術飛彈反艦攻擊
▲ATACMS戰術飛彈反艦攻擊模式。圖片來源

此外,在2017年美軍從一輛固定在安克拉治號船塢運輸艦(USS Anchorage LPD-23)直昇機甲板的M142火箭發射車,發射一枚GMLRS-U導引火箭彈,成功命中70公里外的地面靶。

這項演習驗證了如我國玉山軍艦之類的大型船艦,在引進M142後,也有對陸地目標甚至海上點目標進行精確打擊的能力!參閱:國艦國造「萬噸船塢登陸艦」玉山軍艦:登陸、攻擊、救災都能包辦的海上瑞士刀!

M142
▲從克拉治號船塢運輸艦直昇機甲板發射導引火箭的M142發射車。圖片來源

取得ATACMS戰術飛彈對國軍的戰略意義

1. 國軍首次取得「地對地戰術彈道飛彈」,能夠跨海攻擊福建港口內設施或船艦,對於由浙江港口南下或廣東港口北上的船團,也有較強的戰略威懾性。

2. 由於MGM-168 Block IVA彈具有反艦能力,配合岸射魚叉、雄風II/III型反艦飛彈,可由高低不同彈道攻擊解放軍大型船艦,增加攻擊成功率與敵方攔截難度,增加解放軍渡海作戰的成本。

3. M142以其機動力與快速反應能力,可以台灣島廣大又依托山林、城鎮等不同地形掩護藏匿,伺機出擊後再隱蔽,增加解放軍反制難度。

4. M142可以輕易偽裝後運送至外島,或在大型船艦上發射,可以威懾更內陸的解放軍機場,或收奇襲之效。

M142
▲由LPD卸載並搶灘的M142系統,可輕鬆運送至外島佈防。圖片來源

5. 首波採購數量為64枚飛彈與11輛M142發射車,顯然是練習用,讓國軍官兵先熟悉裝備,未來應該會採購更多數量的發射車與飛彈。

6. MGM-168 Block IVA可以搭載核彈頭,如有必要時多一個威懾選項,增加戰略籌碼。

不考慮政治因素,純就軍事要素考量,「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以彈道飛彈執行「源頭打擊」確實是反制解放軍渡海作戰的最佳解。

至於採購進程,根據上報報導,中華民國陸軍採購M142多管火箭系統的代號為「轟雷專案」,編列新台幣150億4642萬8千元採購11套「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與64枚ATACMS陸軍戰術飛彈,

其中發射車、通訊指揮系統、與後勤體系建立、教育訓練費約為新台幣96.2億,這部分已經決標。後續約54.2億,應該就是ATACMS飛彈的費用,可能因為事涉敏感,還有待進一步磋商才會簽約。

1624366607 5a78948d5949ef7e8c5c2d244a312984 台灣買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真正意義 首度擁有「地對地彈道飛彈」攻勢防禦
▲我駐美軍事代表團已與美國在台協會簽署兩項軍購案合約,其一是「遠程精準火力打擊系統」,應該就是M142的發射車等設備採購案已成局。圖片來源

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