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以色列12年的總理內唐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於當地時間6月13日在國會舉行的信任投票中,1票之差敗北,結束任期。改由貝內特(Naftali Bennett)繼任總理位置。
貝內特曾經擔任以色列特種部隊指揮官,並投入敵後實戰,但他最著名的戰紀,卻是引發106人死亡的卡納慘案(Qana massacre),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要先從1996年以色列與黎巴嫩衝突談起。

以色列發動憤怒葡萄行動背景
1982年6月,以色列在其駐英國大使阿爾戈夫(Shlomo Argov)被巴勒斯坦槍手槍撃重傷後,出兵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戰爭結果表面上是以色列的勝利告終,迫使黎巴嫩境內的1.2萬巴解戰士撤到約旦、伊拉克等8個國家,大部分的敘利亞駐軍也撤退回國。
但是黎巴嫩本土的什葉派民眾,不滿以色列隨意入侵黎巴嫩,並佔領黎巴嫩部分領土(2000年才撤軍),因此在伊朗的資助下,成立消滅以色列為宗旨的「真主黨」(Hezbollah),從此跟以色列槓上,雙方常發生武裝衝突。
▲1982年黎巴嫩戰爭紀錄片。
1996年3 月 30 日,兩名男子在黎巴嫩亞特 (Yater) 的一座水塔上工作時,被以色列國防軍誤擊炸死。以色列隨即表示歉意,但真主黨向以色列境內發射20枚火箭報復,隨後在4月初,一枚土造炸彈炸死了一名14歲的黎巴嫩男童,真主黨又宣稱是以色列所為,因此向以色列境內發射30枚火箭報復。
但以色列認為如14歲男童被炸遇害事件,根本是栽贓,只是找攻擊以色列的理由,加上真主黨的火箭造成至少6名以色列民眾受傷,為了清除真主黨的火箭發射陣地,以軍發動「憤怒葡萄行動」(Operation Grapes of Wrath),以空襲和砲擊黎巴嫩南部,除了伺機擊毀真主黨的火箭陣地外,還希望戰爭的威脅讓大量平民逃往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迫使黎巴嫩政府解除其境內真主黨的武裝。
誤擊還是蓄意引發的慘案?
以軍在人口密集區空襲與砲擊,除了事先派飛機散發傳單,要求目標區附近的民眾撤離外,也必須派出地面上的特種部隊,深入敵後找尋有價值的目標,以及識別目標附近是否有民眾,並指揮砲擊或空襲。
麥格倫特種部隊簡介
這項任務由以色列「麥格倫」(Maglan)特種部隊執行,Maglan是希伯來文英文化縮寫為,意思是「能適應各種狀況的鳥類」,該單位也被稱為Unit 212 。這支部隊創立於1986年,目標就是能夠獨立深入敵後偵查與作戰。
入選麥格倫的官兵戴著紅色貝雷帽、棕色作戰靴並在以色列傘兵基地進行基本訓練,但他們並不屬於傘兵旅,而是隸屬於專門編制特種部隊的以色列國防軍第89奧茲旅(89th “Oz” Brigade)。
以色列對該部隊戰史幾乎都列入絕對機密,只透漏該部隊在敵後、敵對領土深處執行絕密行動。但是1996年4月由當年擔任前線指揮官,現任以色列總理的貝內特上尉,其所領導的一次敵後突擊行動,因為隨後造成的「誤擊慘案」,使得該次行動廣為媒體報導,很多人才知道有這支部隊。
戰鬥起因
1996年4月11日,憤怒葡萄行動展開,戰區民眾開始撤離。當時一共有約800位民眾,在黎巴嫩南部卡納村的聯合國營地避難。
這處聯合國營地已經成立了18年,因此在以色列軍用地圖上有明顯標紀,但是真主黨部隊在營地附近建立火箭彈與120mm迫擊砲的發射陣地。
這些陣地並多次開火,其火箭彈發射的位置距離營地僅350m,迫擊砲開火的陣地,更距離營地僅有200m!
聯合國駐守的部隊,嘗試驅趕發射火箭或迫擊砲的真主黨戰士時,往往遭到開槍射擊,例如4月15日,一名斐濟籍的聯合國人員,在阻止真主黨戰士發射火箭時,遭到真主黨人員開槍擊中胸部,送醫急救。
此後聯合國部隊的行動就改為不干涉真主黨部隊的行動,但盡力疏散轉移在聯合國營地中的避難民眾,因為聯合國部隊明白,以色列勢必會來「處理」這處發射陣地。但疏散行動因為人太多缺乏交通工具,加上很多人不願意走(營區外戰火連天),所以進度緩慢。

貝內特率領特種部隊深入敵後
時任麥格倫突擊隊軍官的貝內特,奉命率領67名突擊隊員,組成特種偵察分隊,深入真主黨控制的區域,尋找火箭發射器或任何有威脅性的火力點。
4月18日,麥格倫特種偵查分隊到達聯合國營地附近,並分散開來執行偵查任務。
下午1點52分,一支偵查小隊推進到距離聯合國營地170m處的開闊地帶時,遭到真主黨部隊發現,並立即發射至少8枚120mm迫擊砲彈加以攻擊。
就算是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在開闊地帶面對砲擊,基本上也無計可施。根據目擊者稱,以色列偵查小隊利用砲擊火力間隙,快速遠離開闊地,並跑到聯合國營地附近,找尋掩體躲藏,並且呼叫支援。
貝內特收到偵查小隊的求援訊息,權衡之後並沒有派遣分隊的其他官兵前往救援,畢竟在敵暗我明,敵方又有大口徑迫擊砲的重火力下,派更多的步兵過去,不但可能無法完成任務,反而更加深危機。
貝內特也無法等待偵查小隊自行脫困,畢竟他們位置暴露後,真主黨部隊很可能開始收攏附近兵力,以人數優勢準備包圍這支以色列小分隊,伺機俘虜以色列士兵做為政治籌碼。

救援行動展開
貝內特聯絡總部,報上受困單位的座標,請求組織救援行動。以色列國防軍立刻開始核實附近的以軍兵力配置,以及真主黨的火力點或兵力可能位置,擬定救援方案。
由於麥格倫特種偵查分隊是深入敵後作戰,附近沒有地面兵力能支援(尤其是沒有具防護力的裝甲部隊),所以救援方案訂為先以砲兵火力壓制真主黨陣地,再用直升機將受困人員救走。
一支在黎巴嫩境內的M-109 A2型155mm自走砲兵營,立刻被調來提供火力支援,救援直升機亦待命起飛。
一切準備就緒後,下午2點7分,掩護砲擊開始,在5分鐘內發射了36發155mm高爆彈,將目標區炸的塵土飛揚,濃煙蔽天,在此掩護下,直升機順利降落,將受困的以色列官兵撤離。

卡納慘案
原本應該是一起近乎教科書範例的精準救援行動,但是在砲擊的硝煙落下後,聯合國營地發布了緊急求救訊息,營地遭到13枚155mm砲彈擊中,其中多枚在人群中炸開,造成慘重的傷亡。
根據事後統計,總共有106位黎巴嫩民眾死亡,116位黎巴嫩民眾和4位斐濟籍的聯合國人員受傷。以色列政府立刻對造成無辜人員傷亡表示非常遺憾與痛苦,並且重申以色列部隊絕對不會故意向聯合國營地開火。
以色列政府調查指出,造成這起慘案的原因,首先當然是真主黨的陣地故意設置在聯合國營地附近,用民眾當人肉盾牌。其次是由於砲兵部隊使用了過時的地圖,並且對到達該射程的砲彈推進藥計算錯誤,造成誤擊。
但聯合國與國際特赦組織派員調查,卻都認為砲擊聯合國營地的彈著點集中且密集,加上砲擊順序明顯是先射擊聯合國營區外圍,再精準的轉向營區內,不太像是誤擊。當然以色列反對這樣的調查結果。
雖然以色列政府一再表明這是一起不幸的誤擊事件,但隨後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在18日當天停火,並於27日結束憤怒葡萄行動。
輿論與政治上的餘波
以色列的媒體,以「監督軍方與政府」的第四權的天職,深入追蹤卡納慘案,並針對指揮官貝內特大肆撻伐,例如色列國家報(Yedioth Ahronoth)記者薩爾納( Yigal Sarna) 撰文稱:「貝內特率領67 名特戰官兵進入黎巴嫩,但他決定無視命令並改變作戰計劃,沒有與他的上級協調這些行動,他認為原先的計畫太過軟弱,(貪功冒進)結果在卡納村附近,貝內特的部隊遭到伏擊。貝內特在行動中表現出“判斷力差”是主因」。
薩爾納強調,貝內特違背計畫,太深入敵軍區域,以致部隊曝光遭到敵軍攻擊,又不能自己派兵把受困人員救回,搞到需要求援,造成後面的誤擊慘案。
記者拉維夫·德魯克(Raviv Drucker)亦持相同觀點,說貝內特在他的部隊遭到攻擊後,通過無線電尋求支援時是“歇斯底里的”,直接導致了後續慘案,造成嚴重的生命損失。這些報導在貝內特從政後,當然也被政敵一再的挖出來,並且成為選舉中攻擊貝內特的工具。
但是貝內特的部下,尤其是參與該次行動的成員,則紛紛投書媒體為他辯護:「貝內特的領導很成功,任務中我們深入敵境,消滅了非常多的恐怖份子」、另一名成員則說「我就是貝內特在行動中的副手,我可以作證貝內特的行動都有完全與充分的跟上級長官討論」
時任憤怒葡萄行動指揮官之一的阿米拉姆·萊文(Amiram Levin)退役少將也指出,貝內特在事件當中表現冷靜,順利完成任務,從頭到尾都沒有恐慌失態。因此貝內特於1996年晉升至少校後退伍。
貝內特本人則回應:「我所有的軍事行為都有檔案可查,歡迎隨時審閱」,意思應該是「事實勝於雄辯」,我也懶得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人辯論。

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