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戰爭許多「戰場實錄」影片中,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各式先進主力戰車,在無人機的監視下,頻繁地被僅值數百美元、由民間零件組裝而成的「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癱瘓甚至摧毀。
台灣已接裝號稱「地表最強戰車」的M1A2T艾布蘭(Abrams)主力戰車,但在俄烏戰爭血淋淋的教訓面前,必須以最嚴肅的態度,重新審視國軍M1A2T在未來台海防衛作戰中可能面臨的挑戰。
根據俄烏戰場的經驗,本文將深入剖析無人機對戰車的威脅,探討俄烏雙方的應對策略,並據此為M1A2T的未來改良與戰術運用提出具體建議。

目錄
俄烏戰爭中無人機對戰車的致命威脅
俄烏戰爭被許多軍事分析家稱為「無人機戰爭元年」,徹底改變了戰場的樣貌,尤其是對傳統的裝甲部隊帶來了三個層面的致命威脅:
1、戰場透明化:無所遁形的鋼鐵巨獸
在過去的戰爭中,戰車可以利用地形、煙幕或夜色來隱藏行蹤,發起出其不意的突擊!指揮官們依賴「戰爭迷霧」(Fog of War),即對敵我態勢資訊的不完整性。然而,現代無人機的出現,幾乎撕裂了這層迷霧。
配備高解析度光學鏡頭或熱影像儀的偵察無人機,能夠長時間滯留在戰場上空,如同大量無處不在的「鷹眼」,將地面的一切動靜看得一清二楚。
戰車無論是隱藏在樹林中、停放在村莊裡,還是進行戰術機動,其引擎散發的熱訊號或移動的蹤跡,都很容易被高空的無人機捕捉,並將資訊迅速回傳,導致戰車傳統的隱蔽獵殺與機動突襲戰術受到極大挑戰。
2、不對稱的獵殺:廉價FPV無人機的致命一擊
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的出現,是俄烏戰爭中最具顛覆性的技術之一!這些無人機價格低廉(單架成本低至500美元),卻能搭載炸藥或穿甲彈頭,對高價值的戰車造成毀滅性打擊。FPV無人機由地面操控員操作,透過即時影像精準鎖定戰車的薄弱部位,如車頂、發動機或履帶等,進而癱瘓其機動性或直接摧毀。
一輛M1A2主力戰車的造價超過800萬美元,而一架FPV攻擊無人機的成本可能不到500美元。這種懸殊的成本交換比,使得攻擊方能夠以「蜂群」戰術,對高價值目標發動飽和攻擊。即使數架被攔截,只要有一架成功命中,就可能造成不成比例的巨大損失。
更致命的是,FPV無人機利用其靈活的操控性,可以精準攻擊戰車最脆弱的部位。戰車的裝甲設計理念是正面最厚、側面次之、頂部和後方最薄。
FPV飛手可以像玩電子遊戲一樣,操控無人機繞過戰車厚重的正面裝甲,從天而降,攻擊砲塔頂部的艙蓋、觀瞄設備;或鑽入車體後方,打擊散熱柵格和引擎室;甚至可以攻擊懸吊系統,炸斷履帶,讓這頭鋼鐵巨獸動彈不得,成為待宰的羔羊。
這種「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打擊,徹底顛覆了傳統反戰車武器的攻擊模式,造成了俄烏雙方大量戰車損失。相對的,俄烏雙方目前都以「每年數百萬」為單位生產FPV無人機,顯示其在戰場上的重要性。

3、抗干擾的進化:光纖導控無人機的崛起
有矛就有盾,隨著戰場上對無人機的電子干擾設備越來越普遍,傳統依賴無線電訊號操控的無人機開始面臨被「致盲」或「劫持」的風險。為了反制電子戰,一種更為「原始」卻也更難防禦的技術再度受到重視:「光纖導控」。
這種無人機或飛彈在飛行時,會拖著一條極細的光纖,將攝影機的清晰畫面即時傳回給操作員,同時接收操作員的控制指令。
由於訊號是透過實體的光纖傳輸,而非在空中發散的無線電波,因此幾乎不受任何電子干擾的影響。這意味著,無論敵方的電子戰能力有多強,都很難切斷操作員與無人機之間的連結。
此外,光纖的頻寬極高,可以傳輸非常清晰、無延遲的高畫質影像,讓操作員能更精準地識別目標、鎖定弱點。
這使得攻擊的成功率和精準度都大幅提升。雖然光纖的長度限制了其作戰半徑,但在特定戰術情境下,例如防禦陣地或伏擊作戰,這種抗干擾的精準打擊能力,對戰車構成了新的、更難防禦的威脅。
▲FPV無人機如何「慢慢瞄準」擊毀烏軍M1A1-SA戰車
戰場求生:俄烏雙方的初步反制措施
面對無人機帶來的空前威脅,俄烏雙方的裝甲部隊並未坐以待斃,也「沒有戰車無用論」!因為戰甲車在戰場上為軍隊提供的機動火力與防護力,目前仍無可替代!
於是戰甲車展開了一場圍繞著無人機攻防的快速演化競賽!許多臨時性、甚至看起來有些滑稽的「土法煉鋼」應運而生,同時也加速了更先進技術的應用。
1、物理屏障:「附加鳥籠裝甲」的廣泛應用
戰爭初期,最引人注目的景象,莫過於在戰車砲塔和車體上焊接的各式金屬格柵裝甲(俗稱鳥籠裝甲),這種看似簡陋的附加裝甲,其原理是利用間隔的格柵,在FPV無人機或攻頂彈藥命中主裝甲前,提前引爆其「成形裝藥」(Shaped Charge)彈頭。
成形裝藥彈頭是透過將爆炸能量匯聚成一股高溫高速的金屬射流來穿透裝甲。如果在最佳引爆距離( standoff distance)之外被提前引爆,金屬射流的能量會大幅耗散,從而無法有效擊穿主裝甲。
這些「籠子」和後來加裝的防護網,雖然不能保證100%防護,但在實戰中確實成功攔截了部分攻擊,挽救了不少戰車和成員。
然而,這種臨時加裝的防護也有明顯缺點:它大幅增加了戰車的重量和輪廓,影響了機動性,還可能阻礙成員在緊急情況下快速逃生。

2、電子反制:看不見的電磁波戰爭
除了物理硬防護,看不見的電子戰(Electronic Warfare, EW)更是反無人機的核心。雙方都在其裝甲部隊周邊部署了越來越複雜的電子干擾系統。這些系統通常是一個或多個安裝在車輛上的天線陣列,能發射特定頻率的強力電磁波,形成一個「電子防護罩」。
這個「防護罩」主要有兩種作用:一是壓制性干擾,用強力的雜訊淹沒無人機的控制頻道(通常是2.4GHz或5.8GHz等民用頻段),使其與操作員失聯,進而失控墜毀或自動返航。
二是欺騙性干擾,發送偽造的GPS訊號,讓無人機的導航系統錯亂,飛往錯誤的地點。以上通常稱為軟殺(Soft-kill)。
隨著戰爭的進行,無人機也在不斷變換頻率或採用「跳頻」技術來對抗干擾,而電子戰系統也必須隨之升級,這是一場永無休止的「貓捉老鼠」遊戲。
3、硬殺手段:從霰彈槍到機砲飛彈的火力網
當無人機突破了電子和物理防護,逼近戰車時,最後的防線就是「硬殺」(Hard-kill),即用密集的火力直接將其擊落。
為直接摧毀來襲無人機,俄烏雙方部分單兵使用步槍或霰彈槍進行近距離攔截,或在戰車與裝甲車上加裝多連裝機槍或小口徑機炮,或攜帶肩射飛彈,以這些武器以密集火力形成防禦網,試圖在無人機接近前將其擊落。
然而,這種方式對操作者的反應速度、瞄準精度甚至火力密度要求極高,且在面對多架無人機的「蜂群」攻擊時效果有限。或以飛彈打廉價無人機(通常是巡飛彈等級),攻擊成本太高。

4. 以小博大:用FPV獵殺觀測無人機
戰場上還出現了一種創新的非對稱戰術:「以小博大」。俄烏雙方都意識到,對裝甲部隊威脅最大的,不僅是發動攻擊的FPV或巡飛彈,更是那些在高空盤旋、提供偵察和目標標定的大型觀測無人機(如俄軍的「海鷹-10」或烏軍的「Leleka-100」)。
這些觀測無人機本身價值不菲,更是整個打擊鏈的「眼睛」。雙方開始訓練專門的FPV飛手,操控廉價的FPV無人機去追擊和撞擊這些高價值的觀測無人機。
這是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戰術,一旦成功,不僅能摧毀敵方昂貴的資產,更能使其整個區域的砲兵或攻擊部隊暫時「失明」,從而為己方戰車的行動爭取到寶貴的安全窗口。
未來戰場的生存之道:M1A2T戰車的改良建議
M1A2T戰車擁有先進的複合裝甲、強大的120公釐主砲、精良的射控系統、優異的機動性能,但俄烏戰爭的經驗告訴世人,僅憑這些傳統優勢已不足以應對來自空中的飽和威脅。
為了讓M1A2T能在未來的戰場上生存並發揮戰力,必須從「全面性情境感知」與「多層次防禦」的角度進行深度改良。
1、基礎防護升級:被動防禦的標準化與優化
俄烏戰場上的「鳥籠裝甲」雖是戰地急造,卻證明了其基本理念的有效性。M1A2T不應等到戰時才匆忙加裝,而應將這類附加防護套件作為標準配備,進行系統性的設計、測試與部署,以及在演習中讓官兵熟悉加掛鳥籠裝甲後的車體操作。
制式化鳥籠/格柵附加裝甲,應由專業廠商針對M1A2T的車體和砲塔輪廓,設計出防護效果最佳、對機動性影響最小、不影響成員逃生和設備維護的模組化套件。材質上可採用更輕、更高強度的新型合金或複合材料。
除了格柵裝甲,也應在砲塔頂部等關鍵區域,加裝爆炸反應裝甲(ERA)或非爆炸反應裝甲(NERA),以應對攻頂彈藥。這些裝甲塊在被擊中時會產生爆炸或形變,干擾來襲彈藥的金屬射流,提升防護力。

2、全域感知:整合先進的360度偵測系統
「看得見」是防禦的第一步。M1A2T必須具備獨立偵測、識別並預警來自四面八方,特別是頂部威脅的能力。例如在砲塔周圍整合分佈式的微型雷達、紅外線感測器與光學攝影機。
針對小型、低空、低速飛行的無人機,其雷達截面積(RCS)和紅外訊號都非常微弱,傳統的防空雷達很難發現。
因此需要開發或引進專門的感測器,例如能探測無人機數據鏈通訊訊號的射頻(RF)感測器,或是能透過聲音辨識無人機的聲學感測器,形成互補的偵測網。
除了感測器系統能自動辨別威脅的類型、方位、距離和速度,並在車內顯示器上以清晰的圖形介面告警,讓車組成員能在第一時間反應。
這些感測器能形成一個360度的無死角「防護罩」,即時偵測逼近的無人機或飛彈。
3、主動反制:建立「軟硬兼施」的主動防禦系統(APS)
僅僅看得見無人機還不夠,更要能「干擾成功或打得掉」,即軟殺與硬殺結合的主動防禦系統(Active Protection System, APS):
軟殺系統主要透過干擾手段使來襲武器失效。例如,當偵測到雷射測距訊號時,系統可自動朝該方向發射多光譜煙幕彈,遮蔽敵方的觀瞄視線;或針對來襲的無人機,啟動全向或指向性的電子干擾器,阻斷其控制訊號。
硬殺系統則更為主動,它會發射實體攔截彈去摧毀來襲目標。國際上知名的如以色列的「戰利品(Trophy)」或「鐵拳(Iron Fist)」系統,都是透過雷達鎖定目標後,發射金屬彈丸或爆炸破片,在距離車體數公尺至數十公尺的安全距離上將來襲的火箭彈、飛彈或無人機引爆或擊毀。
此外過去的APS系統都針對水平方向來襲,高速的反戰車飛彈/火箭彈,然而無人機常由上往下投彈或俯衝攻擊,規避現有的APS系統,故新世代APS的設計必須特別強化對頂部攻擊的防禦。這意味著感測器的掃描範圍必須涵蓋車體上半球,且攔截彈的發射器需要具備向上射擊的能力。
體系作戰更重要 戰車的生存離不開友軍協同
一輛再先進的戰車,如果陷入孤軍奮戰,也難逃被飽和攻擊摧毀的命運。M1A2T的戰力發揮,必須建立在一個強大的多領域協同作戰體系之上,必須成為作戰網絡中的一個關鍵節點:
1、反無人機電子戰系統伴護
為M1A2T戰車部隊配備專職的伴隨式電子戰車輛,搭載更強大、頻譜更寬的電子干擾與偵測設備,能夠為整個裝甲編隊撐起一個巨大的「電磁防護傘」。
它們可以即時監控戰場上的電磁頻譜,發現敵方無人機的控制訊號或圖傳訊號,並進行有效的壓制。
這種專業分工,能讓戰車本身的系統專注於作戰與近程防禦,避免因電子設備過多而導致發電不足和電磁相容性問題。
2、低成本高密度的伴隨防空火力
面對廉價的「無人機蜂群」,用昂貴的防空飛彈去攔截顯然不划算。因此,發展一種「高火力容量、低單發成本」的伴隨近程防空系統至關重要。
這方面可以參考美軍的「機動短程防空系統」(M-SHORAD),以史崔克8輪甲車為底盤,整合偵測系統、30mm機炮與4枚刺針、2枚地獄火飛彈。
解放軍已成軍的PGL-625輪式近程防空系統,也是在8×8輪式底盤上,整合了偵測系統、一門6管25公釐多管機砲和近程防空飛彈。
國軍可借鑑此概念,以成熟的「雲豹」8輪甲車為底盤,開發一款國產的伴隨防空車。車上可搭載無人機偵測系統、兩門20mm或一門30mm機砲,以及刺針防空飛彈,伴隨M1A2T行動,將能為裝甲部隊提供一道反應快速、火力持續、成本可控的低空防護網。
3、導入小型無人機協同作戰能力
矛與盾的發展總是相輔相成的,在防禦無人機的同時,M1A2T也應具備運用無人機的能力,化被動為主動。戰車部隊或其伴隨單位,應配備小型偵察無人機、FPV無人機或巡飛彈(Loitering Munition)。
戰車排或連可配備小型四旋翼無人機,在發起攻擊或穿越危險區域前,先行釋放無人機偵察前方地形、尋找伏擊點或標定敵方目標。這等於給了戰車一雙可以飛行的「眼睛」,極大化擴展了其戰場感知範圍,避免駛入死亡陷阱。
伴隨的步兵或專門車輛可攜帶巡飛彈,當戰車的偵察單位發現敵方反戰車陣地或指揮所時,可立即發射FPV無人機或巡飛彈進行遠程精準打擊,為M1A2T掃除前進道路上的威脅。
4、升級指管通資情監偵(C4ISR)系統
所有上述的感測器、武器和無人機,如果沒有一個高效的指揮管制系統將其串連起來,就只是一盤散沙。
M1A2T必須升級其內部的通訊和戰術電腦,使其能順暢地接收、整合並分發來自友軍無人機、伴隨防空車、電子戰單位和上級指揮部的多層次情資。
戰場上的態勢瞬息萬變,戰車車長需要一個清晰、直觀的共享戰場態勢圖,在地圖上能同時看到敵我位置、無人機威脅來向、友軍火力覆蓋範圍等資訊。
這種高度網絡化的聯合作戰能力,是實現資訊共享、縮短決策時間、發揮體系作戰優勢的關鍵,也是未來裝甲部隊克敵制勝的根本。
讓陸戰之王適應新時代的戰爭
俄烏戰爭以一種極為慘烈的方式,揭示了現代戰場的殘酷現實:無人機,特別是廉價的FPV無人機,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裝甲作戰的攻防邏輯。
台灣引進M1A2T戰車,是提升地面防衛實力的重要一步。然而,我們絕不能僅僅滿足於獲得這款裝備的「硬體」,更關鍵的是要深刻汲取俄烏戰爭的經驗,將「反無人機作戰」視為其戰力生成與未來發展的核心課題。
未來的M1A2T,不應再是一座孤立的鋼鐵堡壘,而必須是一個具備強大自我感知與防護能力、並深度融入聯合作戰體系的「移動作戰節點」。
透過整合先進的感知系統、主動防禦技術、電子戰裝備及協同防空車,M1A2T不僅能有效應對無人機威脅,還能在現代戰場中發揮更大的作戰效能。同時,國軍應持續關注無人機技術的發展趨勢,靈活調整戰術與裝備,確保在未來戰爭中保持優勢。
本文除圖片外版權所有,未授權者請勿轉載侵害著作權。Copyright © 2025 戰略風格
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