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N fire

823砲戰國軍主動出擊! 用哪一種火砲炸毀廈門火車站?

俗稱823砲戰的金門砲戰,國軍官兵可不只是被動挨打而已,除了海空軍殲滅了來犯的解放軍,使其無法遂行預計中的登陸作戰,國軍砲兵也曾經主動出擊,擊毀廈門火車站!但因為保密的緣故,廈門火車站到底怎麼被擊毀,眾說紛紜。都市傳說還指出,國軍以240mm砲幾枚就炸掉了車站,因威力太大,解放軍哀嚎說國軍動用原子彈…真的是這樣嗎?

國軍為何要主動砲擊廈門火車站?

1957年,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的「鷹廈鐵路」之福建終點站,已由浯村車站延伸到廈門市郊區的廈門火車站,強化了解放軍物資運補的能力,威脅一水之隔的金門。

實際上以軍事威脅性來看,廈門車站的「主車站建築」並沒有太大的軍事價值,附近的鐵路調度設備才是國軍首要攻擊目標,此外,解放軍並在廈門車站附近,大量修建兵營、補給站、彈藥庫、軍眷屬住宅、公安局等單位,儼然作為攻擊金門的重要前進基地,國軍會放任解放軍在眼皮底下大舉構工嗎?

823砲戰開始後,國軍由金防部司令胡璉上將於9月7日親自決定砲擊廈門火車站,除了對解放軍目標造成毀傷外,更重要的是宣示國軍不但在砲戰中保存了有生力量,還能夠主動出擊,炸射中國大陸本土腹地。

反砲擊 金門砲戰
▲由U2偵察機拍攝,國軍對解放軍陣地反砲擊後的彈坑。

砲擊廈門火車站前的精細準備

攻擊行動的作戰計畫中,既然決定深入攻擊中國大陸本土,不只要擊毀硬體設施,還要伺機殺傷夠多解放軍單位。故先由情報系統得知,9月11日解放軍有數列裝載大批兵員、彈藥、補給的列車將到達車站,因此決定了攻擊發起日期,由金門西部的砲兵600群發起砲擊。

炮兵群是由數個炮兵營或炮兵連及其指揮單位,組成的臨時作戰編組,目的是為了統一組織指揮炮兵的作戰行動,更有效地發揮炮兵的威力,原始來源應該是納粹德軍的「戰鬥群」(kampfgruppe)。砲兵600群原為國軍第7軍(原陸軍第18軍)的軍屬砲指部,第7軍撒銷後,由該軍砲指部為骨幹改制而成。「群」這個單位在營級之上,但不到師級,群指揮官為上校編階。砲兵600群於1957年4月正式進駐金門金西地區。

在金門砲戰中,砲兵600群至少管轄691、692、606、607、668、669等營,火砲有8吋(203mm)榴彈砲(後詳)、155mm加農砲、155mm榴彈砲、105mm榴彈砲等,戰鬥力相當強。

砲兵600群指揮官嚴佛元上校(後晉升至少將)於9月9日1740時,接受胡璉司令官直接電話命令,執行此奇襲任務。攻擊由12門隸屬於691營第1、2連及692營第1連的「M59型155mm加農砲」執行,這是當時國軍火力最大的火砲,一枚M101高爆彈重43.9kg,包含6.86kg的TNT炸藥,殺傷半徑達50m,由45倍徑長砲身的加農砲射擊,標準射程就有23km,攻擊20km外的廈門車站綽綽有餘。

此外,廈門車站面對金門方向有丘陵掩護,以為高枕無憂,實際上車站與附近目標位於155mm砲的射程末端,丘陵高度也不高,經過精密計算彈道拋物線,砲彈足以越過丘陵攻擊目標。

國軍的攻擊還做了縝密規劃,將車站附近重要目標的距離都先測量標定,並在射線上選擇廈門島東海岸一座小廟,當作砲擊校正點,10日下午藉由砲戰「掩護」,各連做了精密的校正射擊,修正了射擊參數表。

M59
▲國軍展示M59型155mm L/45加農砲。

摧毀廈門火車站經過與戰果

9月11日下午15點20分,砲擊開始!國軍使出聲東擊西戰術,由691營第三連M59型155mm加農砲與烈嶼(小金門)的669營的M144型155mm榴彈砲率先開火,以M1以及M107高爆彈炸射對岸虎仔山附近的解放軍砲群,除了吸引解放軍注意,也是壓制最可能還擊的解放軍砲陣地。隨後金門其他各地炮位也依照計畫展開炮戰,隱蔽國軍真正的作戰意圖。

16點12分正式攻擊開始,12門M59型155mm加農砲向廈門火車站附近重點目標實施同時彈著TOT(Time on Target)奇襲射擊,砲彈群落地後猛烈爆炸,瞬間廈門車站附近火光沖天,接著濃煙蔽空而起,解放軍前線各砲陣地竟反常的並未激烈還擊,而是通通暫停砲擊,顯然是通過各種方式詢問與確認「後方」發生了什麼事…

奇襲效果已達成,為了隱蔽國軍最重要火砲的砲位,避免遭到反砲擊,國軍於發射20群砲彈(共240發)後,即於17點18分終止本次砲擊,因此未遭到任何反砲擊損失。

事後根據空中偵察判讀以及地面間諜回報,廈門火車站內最重要的頭號目標「火車調度盤(轉車台)」被確認擊毀,其餘目標毀損情況,列為機密並未公佈,以免曝光情報網。

根據「廈門地方志」明顯避重就輕的記載,砲擊後有公安營房等7棟大型建築物被完全炸毀,鐵路車廂則被炸毀17輛,鐵軌設施亦有不小損失,至於人員則只有2人死亡,顯然與損失不成正比,欲蓋彌彰反啟人疑竇。

有些野史或相關情報員退休後的口述歷史,指出國軍砲擊時刻不是整點,是故意選在解放軍正好有一個營的官兵在下火車整備,準備列隊進入營房時,猝不及防遭到國軍砲彈的火力覆蓋…密集爆炸使其立刻遭到慘重的傷亡,加上車站的工作人員,與附近的民眾,這次砲擊大約造成700餘人死傷,當時廈門各醫院湧入滿滿的傷患。

至於為何會有國軍使用原子彈的說法流傳至今,應為國軍炮彈命中解放軍彈藥庫(或裝載彈藥來不及卸載的列車),彈藥殉爆後產生的巨大爆炸與蘑菇雲,導致目擊者誤會,口耳相傳變成都市傳說。

嚴佛元上校先前已於9月8日受頒六等雲麾勳章一座,後於11月1日再次受頒六等雲麾勳章一座,應該就是此次奇襲廈門之戰功(但因受限當時國防部「不得重複受領相同勳章」之規定,受領後繳回)。

155mm shell crater
▲155mm砲彈爆炸後的彈坑。
火車調度盤
▲火車調度盤與相關配備示意圖。

著名的8吋(203mm)榴彈砲又有哪些戰果?

所以正史上,無論是M55八吋榴彈砲,或是240mm榴彈砲,都沒有參與摧毀廈門火車站之役。

M55在9月18日費盡千辛萬苦,在解放軍砲彈彈幕的「歡迎」下,成功登陸金門後,9月26日才開始參戰,主要擔負反砲擊的重任,伺機以奇襲射擊的方式,擊毀共軍位於對岸圍頭、蓮河的砲兵陣地,因為其能夠威脅國軍的運補港口與路線,這才是金門的生命之鑰。

由於8吋砲射擊的M106高爆彈重達91kg,內含16.3kg高爆炸藥,殺傷半徑幾達100m,威力比105mm或155mm砲大好幾倍,加上解放軍一開始較為輕敵,砲兵陣地沒有加固到足夠強度,被8吋砲彈密集射擊下炸垮,吃足了苦頭。戰史記載「8吋榴彈砲加入戰鬥,只是一百多發的奇襲射擊,眼看到敵岸上砲毀人亡,煙幕衝天。我軍官兵久處敵人彈幕壓抑,至此歡聲雷動!」

且由於前蘇聯並不支持中共發動金門砲戰,拒絕提供中共更多重砲與相關訓練,解放軍僅能調來4門B-4型203mm榴彈砲與國軍對抗,但國軍最終運上金門島12門八吋砲,數量與威力都壓倒解放軍砲兵,對於國軍反砲擊作戰貢獻良多。

M107 155mm shell
▲M107 155mm高爆彈,充滿威懾力的美感!
M55
▲登陸金門的M55自走榴彈砲。可看出203mm口徑雖大但砲管較短,射程不及M59 155mm砲。

解放軍所使用的火炮

談到解放軍炮擊金門,射擊了近50萬發砲彈,但最終竟然被國軍火力壓制,那解放軍的炮兵主力(排除象徵性的那四門B-4),究竟是那些火炮?

最普遍的是前蘇聯製M-30型122 mm 榴彈砲,俯仰角範圍在7°至50°之間,1939年開始生產,為重要的”小口徑”榴彈砲,這”小”當然是相對紅軍慣用的152 mm口徑。原本預計研發105 mm口徑,後來紅軍卻不放心真的使用這麼小口徑的野砲,還是放大為122 mm,戰鬥全重為2.25噸,具有23倍徑(2.8 m)砲管,最大射程約12km。

相較於國軍大量使用的M2A1型105mm炮,此炮雖然在口徑與射程上皆”稍微”占優,但實際上裝填速度慢,遠程精確度較差,因此若是像反炮擊這類近乎對付點目標的戰鬥,未必能佔上風,只能靠數量來湊(另一個例證就是此炮裝上裝甲底盤後,稱為SU-122,但相較於大放異彩的SU-152(後詳)並不成功)。授權中共生產的版本稱為54式122毫米榴彈炮。

54式
▲解放軍至今仍使用54式 122 mm炮,但應轉為訓練用途。

前蘇聯製M1943 D-1型152 mm 榴彈砲,前蘇聯紅軍於一九四三年根據戰場經驗研發的火炮。該砲為求輕便,使用了強化過的122 mm 火砲的砲架,搭配上152 mm /L23(砲管長3.52 m)的砲身而成。

實戰考驗發現效果良好,遂成為蘇聯紅軍野戰火砲之主力。M1943 D-1的戰鬥重量僅3.6噸,相對其他各國的150 mm口徑火炮,戰鬥重量幾乎都在5.5噸左右,因此D-1能夠用更輕的牽引車移動,具備戰場機動優勢,付出的代價是射程縮水至12.4km,相對其他各國的150mm榴彈砲射程都在13.5~14.5 km。

授權中共生產的版本稱為54式152毫米榴彈炮,此炮對國軍的威脅等級,比122 mm版本高得多,也是國軍反炮擊最優先對付的目標。

54式
▲54式152mm版本,對國軍的威脅大多了,所以其炮陣地也是國軍優先處理的目標。

還有ML-20型152mm 加農榴彈砲,簡稱加榴炮,是指兼有加農炮和榴彈炮彈道特性的火炮。 特色是可高仰角射擊(超過60度),且裝填小號發射裝藥時,彈道接近榴彈炮,但因為加榴炮擁有超過30倍徑的長炮管(30倍徑是二戰規格,現多在39倍徑以上),若使用大號發射裝藥及較低仰角時,彈道特性接近於加農炮。

ML-20為29倍徑,砲管長4.41 m,最大射程17.3 km,比大部分150 mm口徑火炮遠,例如能在納粹德軍SFH 18的14 km射程外安全的射擊,非常受到蘇聯紅軍前線部隊歡迎。此炮也有參加823炮戰,但是沒有D-1型榴彈砲多。
 
不過ML-20在戰史上最為著名的事蹟,是裝上裝甲底盤,成為Su-152(KV-1底盤)與 ISU-152(IS-2 底盤) 驅逐戰車,綽號「猛獸獵殺者」,專門對付德軍的虎式、豹式戰車,且在BR-540型穿甲彈研發成功前,這些猛獸獵殺者通常攜帶高爆彈,就算無法擊穿德軍戰車的裝甲,其爆炸威力也能重創對方車上脆弱部位,如觀瞄裝置或履帶,一樣讓戰車失去戰力。
 
ISU-152
▲解放軍所屬的 ISU-152,配備ML-20加榴炮。
 
此外解放軍還動用了海軍岸防部隊的前蘇聯製 B-13型 130mm /L50加農砲參戰,解放軍稱為「海130」。此炮雖然口徑不大,但是倍徑長(炮管長6.45 m),射程高達25km,又因為原本是艦炮,對火炮射速與精確度都要求較高,高爆彈也有33kg重,成為封鎖金門料羅灣的主力,對我軍威脅極大!
 
例如9月8日國軍執行閃電計畫,擔任運補作業的美樂艦(中型兩棲登陸艦LSM,滿載排水量約950噸),搶灘後遭到B-13精確的遠程炮擊打中,引爆船艙內彈藥,艦體炸成兩截,前段擱淺後段沉沒。
 
B-13
▲前蘇聯的B-13岸防炮陣地,直接使用艦炮構型的防盾。
美樂艦
▲遭到B-13擊毀在灘頭的美樂艦(編號242),圖片來源
 
為了湊足夠多的火炮數量,解放軍亦有動用擄獲的美製75 mm 山炮 或105 mm榴彈砲參戰,最終動用了約600門火砲,但國軍其實前後也動用了400門火砲,質量也較佳,所以解放軍其實在砲兵方面並非有壓倒性的優勢。

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