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級兩棲攻擊艦(America-class amphibious assault ship)第二艘「的黎波里號」(USS Tripoli LHA-7),近日交付給美國海軍服役,成為美軍第一艘「不用任何改裝」*,就能直接操作F-35B戰鬥機的兩棲攻擊艦。
*第一艘美利堅號(LHA-6)在F-35B實際上艦後,發現甲板耐熱不足,會被F-35B的噴焰融化,因此緊急修改更耐熱的材質。
但是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設計概念,從推出以來就飽受爭議,因此下一艘LHA -8的設計將改變,這整個故事是怎麼回事呢?
目錄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設計理念
美國級前兩艘取消了傳統兩棲攻擊艦的井圍甲板(well deck,又稱塢艙),這是在登陸艦本身的吃水線附近的船尾,增加開口,讓登陸艇可以直接駛入,裝載人員與設備後再駛出,大大加快了人員與裝備「換乘」的速度。
美國級在設計時,為何會取消塢艙?這是因為美國級的設計,完全圍繞兩款航空器開發,分別是MV-22與F-35B。當時(2001年)認為MV-22傾斜旋翼運輸機的強大運輸能力,遠超過直昇機;F-35B的空戰、對海對陸打擊能力,也大概是前輩AV-8B系列的10倍,都是跨時代的武器。
美國級因此規劃了大量配合該兩類航空器的維護設備,首先當然是取消塢艙,讓機庫面積增加42%,並且能在機庫設計挑高區(high hat),在此對MV-22進行更換引擎這類需要「做業高度」的保養。
此外航空燃油的攜帶量達3400 ton,比前一代胡蜂級多了一倍,艦上的物資與彈藥儲存區也重新規劃,比較類似航空母艦的構造,以利攜帶更多航空器的零件與彈藥,讓F-35B有更多出擊次數。
美國級的甲板面積也擴大,長度甚至已經夠F-35B短場起飛,因此不需要設置如歐洲輕型航母或中國航母的滑跳甲板,這也能避免減少甲板上可用的停放與調度空間。
制海模式(閃電航母)證明有用
由於航空操作能力強大,美國級可以攜帶大量的F-35B,充分遂行1970年代美國海軍軍令部長松華特上將(Zumwalt)規劃但未成的「制海艦」(Sea Control Ship)機能,因此這種模式被稱為「制海模式」。
而在201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隊發佈的「2017年陸戰隊航空計畫(2017 Marine Aviation Plan)」中,則稱為「閃電航母」(Lightning Carrier,CV-L)。
不管名稱為何,這都是指搭載16至20架F-35B戰機,編組成四個分隊:
A、 一個分隊(4架)負責偵察監視任務(ISR),每天每架出動三個架次。
B、 一個分隊(4架)負責防空壓制(SEAD),每天每架出動兩架次。
C、一個分隊(4架)中2架升空值行防空/制空巡邏(OCA/DCA),每架每天出動二個架次。另外2架擔負甲板待命任務(可隨時升空支援緊急任務)。
D、其餘4~8架則進行攻擊性的對地密接支援任務。但如任務有需求,總機隊數量最多可以塞到30架,但有些必須露天停放於甲板。
2020年4月上旬,美國海軍部署在橫須賀的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 CVN-76)以及在太平洋的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CVN-71)航空母艦,相繼傳出艦上官兵大量感染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導致美國海軍在亞太地區一時之間無航空母艦可用…
而搭載F-35B戰鬥機的美利堅號就成為此區域當時,美國海軍唯一的一艘具備制海能力的準航母,支撐著西太平洋局勢,對中國嚴陣以待。這也展現了美國兩棲攻擊艦搭配F-35B戰機的「閃電航母」價值,必要時能部分取代正規大型航空母艦的任務。
下一艘LHA-8為何要大改構造?
雖然因為COVID-19疫情,證明了閃電航母概念確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在兩棲攻擊的本業上,沒了塢艙的美國級,只能靠MV-22與直昇機運輸人員與裝備,很明顯僅限於輕裝步兵與武器,而重裝備如戰車、甲車、補給車輛的運輸,就靠其他船塢登陸艦如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支援。
但可想而知出動兩艘巨艦(兩棲登陸艦都很大)的各項成本,絕對比一艘能搞定的情況高很多!而且多越多作戰節點、單位要協調,效率也會打折扣。雖然美國海軍陸戰隊未來要裁掉戰車營,但是補給車輛卻是無論如何不可能避免的需求。
如果美國級自己有塢艙,就不用勞動友艦支援,任務經濟性較佳。很多人以為美軍打仗財大氣粗,實際上他們常常檢討哪些方式、流程能改良,能夠讓作戰更為經濟有效率。
因此美國級的第三艘布干維爾號(LHA-8 Bougainville),決定裝回塢艙,但採用較小的尺寸,能容納兩艘LCAC大型氣墊登陸艇即可(前一代胡蜂級是三艘),避免過度擠壓機庫空間,維持原有良好的航空器操作、支援能力。
此外LHA-8還縮小艦島,以騰出一大塊上下甲板空間,都足夠容納MV-22進行整補(露天甲板還向外延伸一塊)與維修(下方機庫新增空間),再次降低塢艙的影響,盡量做到兩全其美。
討論區